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一思想的落脚点在于论证君权神予与君权神夺,即所谓。《春秋》之法,以人随君,...

董仲舒一思想的落脚点在于论证君权神予与君权神夺,即所谓。《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一思想的客观进步意义是

A.保证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君臣之礼的原则 D.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D 【解析】 根据材料,董仲舒论证君权的“神予”、“神夺”和 “屈君而伸天”是“春秋大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的客观进步意义是,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专制君权,D选项符合题意;保证皇帝“独尊”地位、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等与“屈君伸天”的客观进步意义不符,AB两选项错误;确立了“君臣”之礼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选项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居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孑L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以七月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了统治社会的法则。但是新制度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符合理性的”。作家们在科学长足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追求务实求真,准确、精微开始成为文学描写标准。处于上升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有足够的勇气正视资本主义现实的不合理,对社会秩序的弊端表达憎恶与义愤,同情下层民众。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复辟时期的社会为题材,揭露封建贵族卷土重来的反动性和抨击其倒行逆施。

——摘编自柳鸣九《论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材料二  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成为近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记录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使世人看到贵族阶层的腐朽和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得无厌,反映了小生产者和底层民众的不幸与贫困生活。艺术上除了注重细节的真实外,还注重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具体的人生故事反映出社会生活。因此,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时代文学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分,使整个法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迄今为止仍高高居上,而且还在人类文学遗产的宝库中占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蒲雯《法国近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特点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奠基阶段(1949—1955年)

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天津大学的成立开了院系调整的先河。合理进行科技布局。

成熟阶段(1956—1966年)

 

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航空工业委员会。制定《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停滞阶段(1966—1976年)

大批科研机构被撤销,大量科技人员遭到批判、迫害,科技事业遭到摧残和破坏而出现了大倒退。

重大变革阶段(1977年至今)

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摘编自高建明《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及特色》

从上表中提取一条有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对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说明”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全部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其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内核,构建了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思想。先秦儒家在明确主张“君为民主”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民为邦本”,二者共同构成其民本思想的完整逻辑。儒家眼中的君民关系是以民众为本位,民为君本, “民为贵,社极次之,君为轻”。土地不均,谷禄不平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严重激化了社会 矛盾,导致社会动荡,民生艰辛。孔子对民生的关注和维护集中体现在他著名的富民、教民思想中,孟 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中期提出了“制民恒产”的主张。面对战国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众生活安定。

——摘编自苏丹《浅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从“民本——尊君”的传统中把民 本思想剥离出来,对君主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大胆否定。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尊君重民为政治模式,建立了“君为臣纲”的关系规范,明清民本思想 则超越这一概念,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明清民本思想家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也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三 中国传统重民思想源远流长,但发展到近代社会,却没有自然而然地发展为近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重民思想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孙中山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重民思想的束缚,把民本思想纳入民主制度的框架内来加以阐发,彻底否定了过去封建社会中官与民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孙中山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其民主宪政思想在1905- 1906年间趋于成熟,其标志为“创立民国”纳入同盟会政纲并升华为民权主义理论。孙中山明确指出:“民国和帝国是不同的,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专制,民国是由全国的人民做主;帝国是家天下,民国是公天下。”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的民本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超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本思想相比,孙中山民本思想的进步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互相响应,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抗儒”、刘项“不读书”、“罢百家,独尊儒术”等现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革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