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张
A.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格物致知,勤勉治学
C.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D.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表明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B. 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C. 儒学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 统治者注重各类思想的实用功能
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B.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C.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D.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
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