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4

3340

480

1847

2530

1100

1850

1670

1190

1853

1050

1720

1856

1730

3190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查看答案

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查看答案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印刷技术有进一步突破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查看答案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张

A.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格物致知,勤勉治学

C.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D.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