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
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表明抗日战争已取得了胜利
C.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显现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毛泽东
A.探索了新型革命道路
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C.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清末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者约四种,除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和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外,章太炎曾主张共和纪年,高梦则主张耶稣纪年。这些纪年之争共同反映了
A.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B.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
C.维护传统文化 D.恢复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