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对人的研究,把启蒙运动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与此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深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思想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1)特点: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民主派别;科学的内涵向跨领域渗透(或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科学万能论”的论调(或科学主义成为占据舆论优势的时代思潮)。 (2)不同之处:西方启蒙运动传承了(或没有打破)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或是传统文化的复归);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 中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民主与科学思想。 原因:西方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理性因素,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来保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学生只要写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即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1)根据“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识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并形成不同的派别;对待科学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领域,渗透到社会科学和宇宙人生领域。 (2)根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则持否定态度。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和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当时面临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政治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然是正相关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乡绅自治”。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的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

 

查看答案

列宁用一个公式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列宁

A.放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B.实现了俄国与西方和平共处

C.意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报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 C.电视和电影 D.网络与漫画

 

查看答案

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A.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查看答案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吧?以上诗句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下面文学作品中,流派与其相同的是

A.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C.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