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神,这种封建伦理观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思想核心。所以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讲求民主民权;C选项错误,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遇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崔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

材料二  我们曾经是世界第一位……这只是25年以前的事。当我们展望今后5年、10年或许15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多极格局的实质,是结构的变化,而这一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去美国中心化”,或者说是“去美国霸权化”。

——崔立如《多极格局与中美关系的新平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新格局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除美苏外其他超经济力量是如何崛起的,并分析其对世界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

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道路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纸钱亦然。

——摘编自《天朝天亩制度》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宪法为一纸文书,签字盖章而庄严收藏者,而忽视宪法有似于我人天赋之性能。殊不知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有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官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中国的大传统及小传统,过去统统有利行政之辅助工具,至今无可资改造利用以增进民权,或者转变为多元社会之桥梁。在这种情形之下,代议政治只是一种伪装,新成立之政党纵以不同的宗旨号召,当中无一可以切实代表各选区。同时城市内新兴的市民阶级力量也过于低微。在这混淆的时代里,军阀割据,使全国士气受挫,使新出生的中华民国丧失了所有尊严,新旧之间无法衔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纲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推行宪政遇到的困境。

 

查看答案

观察下列图片,这些图片共同反映了

A.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B.第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过去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很大延续性不同,尼克松至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则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增强 B.美苏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分歧

C.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D.美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