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这一变化体现了
A.重商成为社会共识 B.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D.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宋太祖因碳炉往外飞灰而下旨速造熏笼,却迟迟未见呈送大内,遂训问宰相赵普。赵普答曰,“凡宫廷支项,需经尚书省、工部、将作监等诸多关口,再逐级覆奏,方可制造。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太祖转怒为喜。这主要体现了宋初
A.君臣注重维护纲纪权威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C.分化事权以图长治久安 D.行政程序趋向规范严密
唐朝前期宰相人数猥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唐玄宗的相制改革
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 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
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 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
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胃,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
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 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
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 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
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 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 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