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权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在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叙述中
A.强调自由绝对性 B.抨击了专制政体
C.明确法律的地位 D.呼唤着民主共和
“一道强大的光照耀世界,照耀英格兰和荷兰这两个自由的国度,整个欧洲都在向他们看齐”。这位英国绅士自诩被圣光普照的信中描绘的是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木板油画屈指可数,如图是卢浮宫仅有的两件珍藏之一。对该作品的解释准确的是
A.反映了古希腊大移民时代的辉煌
B.天主教会势力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表现出中世纪末期强化专制王权
D.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及碰撞
斯巴达的莱库古通过立法规定,城邦大事由公民大会讨论和决策,但如果由30人终身任职(包括两位王)的长老会议认为决议不公,则有权推翻,这一运行状态说明
A.城邦最高决策权在公民大会 B.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贵族政体
C.实现了立法行政的制约平衡 D.保证了公民的参与权决策权
“改革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统治,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为经济状况所奴役的状态,改革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议政之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在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声音”的过程中,梭伦做了哪些努力
①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创立四百人议事会 ③实施陶片放逐法 ④召集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