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叶适记载“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为意,靡有碍隔。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①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交通日益发达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市镇开始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
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国家实力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有美国学者根据相关数据,制作了1872年和1950年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分配(百分比)柱状图如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日本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加工综合、改造提高,创造出适合日本需要的新技术。197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苏。80年代初,日本进一步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1989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60多亿美元,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1990年,反映美国官方态度和立场的《外交》季刊提出“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年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美国“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的原因。
铁路交通与工业革命近代英国铁路交通发展大事记
17世纪初,达拉姆郡东北部的煤区铺设了木轨。
1761年,约翰·斯米顿发明了带有汽筒的鼓风机,大大提高了炼铁的效率及产量。
1763年,理查德·雷诺兹建造了第一条为人所知的铁路轨道,用车厢来运煤和铁矿。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时速仅为6.5公里。
1825年,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通车,但不能全线使用蒸汽机车牵引
1830年,为了将利物浦码头的棉花尽快运往曼彻斯特的工厂,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营运,成为兰开郡棉纺工业的交通动脉,平均时速达到了29公里。营运的头18个月,运送乘客近70万人次。
1836—1837年,全国增加了上千英里铁路,1843年有两千英里,1848年达到五千英里。
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建成,因有相应的港口通向海外,形成了若干较大的铁路——港口集中区
(1)阅读材料,对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论述英国铁路交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天安门广场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
明朝开辟了“T”字形的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外建宫墙,把广场完全封闭起来。东西两翼以及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正南为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明清时期,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前竖立有刻着“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有禁军站岗;殿试结束后,黄榜经天安门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里,叫“金殿传胪”;皇帝登基或册立皇后,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
如图为清代天安门示意图。
材料二 191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门槛被拆除。1913年,长安街正式通行,千步廊被拆除。1915年,广场以南正阳门的瓮城也被拆除,并开辟了东西两侧城墙上的出入口,进一步便利了从外城直达天安门广场的交通。20世纪上半期,在这里出现过数次群众爱国运动。
1959年,天安门广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如图为1959年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简图。
材料三
如题是首批国产的T-54A坦克参加1959年国庆阅兵正经过广场。
(1)请以“天安门广场的变迁”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四 2019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联欢。联欢群众演唱的歌曲中有以下三首:
歌曲名 | 创作年代 | 歌词节录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1963年 |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1981年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不忘初心》 | 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 |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
(2)这些歌曲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请你从上表中任选一首,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