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可知
A.大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 B.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晚清军机处研究》(1861—1883)一文中指出“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以待皇帝裁决。由此推知
A.军机处有利于抑制“督抚专政” B.军机处可以任免地方官员
C.军机机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D.军机处的权力空前的强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中写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朝,从宪亲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从侧面反映了
A.明朝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弊断日益凸显
C.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 D.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
A.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而不言,是负陛下;使臣言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可见
A.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 B.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
C.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 D.士大夫具有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