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C.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实,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能够充分体现这些创作原则的文学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巴黎圣母院》
C.《浮士德》
D.《等待戈多》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 要不要社会革命
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