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以后……回到西土仍惴惴不安,以至夜不能寐……周公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夏商之不善终,关键是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最终不免于灭亡。”为此,西周实行
A.分封制 B.采取王位世袭制 C.建立中央集权 D.加强思想控制
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世袭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 中国 | 西欧国家 |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
③16世纪 |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能被代表。” |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④18~19世纪 |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 能被代表。” |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