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平生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正当徐光启、李之藻等晚明实学派高扬“古圣贤”实学旗帜之时,他们十分惊喜地发现,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洋学术也是一种“实学”,是他们可资援用的学术生力军。于是,西方科技精神成为他们批判空疏理学的又一柄利器。徐光启曾在《刻同文算指序》中比较西洋科技与宋明理学,以为前者“时时及于理数,其言道言理,既皆返本跖实”,而后者不过是一些“虚玄幻妄之说”。在《刻几何原本序》《泰西水法序》中,徐光启又一再称赞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一一皆精实典要,洞无可疑”。“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赴任福建汀漳龙道台。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创作《瀛环志略》。他广泛接触英、美等国的传教士、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如饥似渴地探求域外知识,思考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原因和性质。在描绘南洋群岛的现状时,他亲自拜访去过当地的福州老舵手。有一次,英国驻福州领事阿利国的夫人,应徐继畬请求帮他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以不同颜色标注各个地区。徐继畬收到此图,立即发现无阿富汗国,去信问询原因,大家知道原委后,无不敬佩至极。光绪二年(1876年),郭嵩焘出使西洋,目睹了西方世界的实际情况,印证了《瀛环志略》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述。

——摘编自《徐继畬:“东方伽利略”的遭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和徐继畬向西方学习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和徐继畬在对待西学态度上的异同之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徐光启和徐继畬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共同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