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1)根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

 

(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 (2)作用: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清政府对台湾、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可知得出: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优待各族上层人士等。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信息“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缓解内地人地矛盾、解决军事给养;由材料信息“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等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

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 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

 

查看答案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查看答案

1958年《红旗》杂志转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的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水平

B.为实现一五计划,改革社会基层组织

C.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美苏争霸

D.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