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口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口号。

时期

口号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革新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德先生賽先生

十世纪二十年代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向前进;打土豪、分田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民族团结起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示例一论题: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分别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综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自强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制定和修改政策。 近代以来,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白己的政策和措施。国民大革命时期,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中共成立以来,党的路线、方针都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制定和修改的。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然后,拟定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题”,由材料中“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革新”“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德先生賽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向前进;打土豪、分田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民族团结起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信息可以得出: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论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活动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休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則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則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

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 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