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它”最可能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这一现象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口号。
时期 | 口号 |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 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革新 |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德先生賽先生 |
十世纪二十年代 |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向前进;打土豪、分田地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民族团结起来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休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則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則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