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将人依其禀赋划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并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鼓励人们勤学奋斗 B.强调人性等级尊卑
C.蔑视懒惰厌学之风 D.倡导圣贤为人本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和结局,并概括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综合上述材料,基于近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谈谈你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士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概括该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在地方采取的不同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矫秦县之失策”的危害。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它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唐朝 C.宋代 D.明清
清政府要求:承办洋商业务的十三行对洋船负全面责任,向洋商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旦洋商办完商务,必须立即离开广州。材料直接说明清政府
A.放宽对私人贸易的限制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顺应资本主义萌芽需求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