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尚书·洪范》认为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墨子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

《尚书·洪范》认为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墨子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辽东高庙发生大火,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让汉武帝反思,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其革职。据此可知

A.汉武帝时儒学尚未形成思想体系

B.董仲舒思想来源复杂且体系复杂

C.天人感应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汉武帝时儒学的统治地位受挫

 

C 【解析】 《尚书》认为君主的思想可以影响到天气的变化,墨子认为对人有利的,上天会赐福,作恶的会受到上天的报应,到董仲舒针对辽东高庙失火,认为是上天的示警,就不显得突兀,因为天人感应由来已久了,故答案为C;儒学经过孔子、孟子等已经形成思想体系,A错误;B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汉武帝同意,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初百废待兴,经济残破。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惠帝继位后,奉行清静无为,减轻赋税。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人谓“宽仁之主”。这说明汉初

A.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B.统治者利用黄老之学来治国

C.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治国思想 D.恢复经济是治国的根本目的

 

查看答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序)中指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表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提高了士阶层的社会地位 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顺应了统治集团的政治需求 D.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查看答案

孔子将人依其禀赋划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并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鼓励人们勤学奋斗 B.强调人性等级尊卑

C.蔑视懒惰厌学之风 D.倡导圣贤为人本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和结局,并概括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综合上述材料,基于近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谈谈你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查看答案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士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概括该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在地方采取的不同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矫秦县之失策”的危害。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