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败后,各种救亡图存思想或运动兴起。张之洞在1898年的《劝学篇》中明确表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这说明在19世纪末“中体西用”
A.成为对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武器
B.与洋务运动初期的“中体西用”目的相同
C.反映了中国文武制度强于西方的事实
D.有利于中国进行改良政治的实践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海国图志》中,作者表达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仰慕。并提出一套具体方案,包括兴办官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材料反映出《海国图志》
A.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主张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戏剧《秃头歌女》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漂泊的生命;失去了内心的和宇宙间的依附和坐标,找寻着无法找到的避难所。该类作品反映了
A.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文学家关注社会现实,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
C.作家反帝反殖的爱国主义精神
D.一代人迷惘、苦闷的精神创伤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有学者指出:启蒙运动在17世纪的英国表现为一种试图在上帝的羽翼下发展理性的审慎主张,在18世纪的法国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那么它在稍晚的德国则表现为一种努力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稳健立场。作者旨在强调启蒙运动
A.对宗教的批判并不彻底 B.理性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C.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D.核心的价值理念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