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为了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他首创军功爵制,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B、他在统一方略上,从弱小的韩国开刀,最后灭赵
C、他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思想、医学和种植的书
D、他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局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图2为琅琊石刻拓本,内中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字样。这些文字内容反映出秦始皇立琅琊石刻是为了
①宣示皇帝权威 ②宣扬君民同乐
③强调国家统一 ④推行郡县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A. 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 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据记载,秦王嬴政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全国共40郡。下列关于秦新增“四郡”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设立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前
②对该地区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地理上处于“西南夷”地区
④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修建“直道”
D.开辟“五尺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