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政府与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的思考或实践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孙中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目前的全球一体化只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的国家获益,有的国家则没有。其意在说明
A.全球一体化推进较为困难 B.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失衡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他们期望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点亮情感之火,用生命的呼唤告诉世人,虽然情感因其流动、难以把握等因素,长久以来被放在低劣与原始的位置,然而正是这种原始情感,才能使人重新立足于感性和直觉,再次与自然形成希腊式的合欢.上述艺术流派
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
C.突出了理性主义思维 D.表达了反传统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这可以折射出当时
A.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B.“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西方国家寻求开拓新殖民地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为解决这一困境,苏俄(联)
A.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实行了国家工业化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采用联邦制,中央拥有较大权力,德意志各邦为联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立性.这一规定
A.说明德国注重仿效美国政体 B.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D.反映了德国君主专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