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中法战争 B.抗日战争 C.《南京条约》 D.甲午战争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礼部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C.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拐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