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D 【解析】 据材料“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同时当时仍然有分封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陈国和韩国,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国设立郡县的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实行仁政

B.维护周礼

C.为政以德

D.强调教化

 

查看答案

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查看答案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指的是西周推行的

A.氏族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美国的材料

材料1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2  伊斯克日记中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了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乘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磬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俄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3  在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太平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其内容应当有:“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序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罗斯福私下对此的反应是:“他(指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4                                

珍珠港事件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民主国家 ”指哪些国家?罗斯福这个口号表明了什么立场?

(2)根据材料2指出美国对俄国采取租借法案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3中,丘吉尔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4)材料4中的“珍珠港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罗斯福的想法实现了吗?为什么会爆发“珍珠港事件”?

(5)据材料1、2、3,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具体采取了什么策略?美国采取这种策略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的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

材料二  1917年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日本:“对于在和会之际日本提出德国在山东省的诸权利和德国在赤道以北诸岛屿的要求时希望得到支持和保证.英国政府在此表示欣然应诺之意。”同时“英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在和会召开时,也以同样的精神欢迎英国对德国在赤道以南诸岛屿的要求。”

材料三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请回答:

(1)材料一与二中日本和英国保证相互支持,依据的是双方怎样的关系?从双方互相保证的内容看,它们参加“一战”的目的如何?材料二中的“和会”后来对山东问题作出了怎样的规定?在中国引发了哪个重要事件?

(2)材料三中,美国发起的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3)美国在1921年的这次会议上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从本质上体现了这一地区列强矛盾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4)1921年的这次会议上中国的得失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中国是这次会议的最大受害国,有人认为这次会议是中国国际地位有所回升的表现。你支持哪个观点?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