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1)制度:察举制度。 方式:推举 标准:才学和品德 (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3)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 试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材料,结合材料“……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可知应是察举制,举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联系所学及材料“……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回答标准。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分析与理解。从图中一至九品的内容及所学可知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弊端联系这一制度的选拔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后来科举制实行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以后我国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候,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采取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科举制。结合所学,从科举制方式、标准等方面分析归纳其进步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查看答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建立了圣库。据此分析它对商业的态度是

A.重农抑商 B.反对投机倒把 C.杜绝私人经商 D.取消商品贸易

 

查看答案

追根溯源,探求太平天国运动的足迹,应首先到

A.桂平县金田村考察 B.永安考察 C.天京考察 D.上海考察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