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下列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B.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这种状况能说明
①出现坊市混杂的现象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通“缺”)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经济济结构是否合理,是社会经济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材料二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女红失业”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针对材料四毛泽东所述经济状况,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措施?据材料五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结构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两次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