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起事期间,西方各国希望维持中立,英国驻华公使文翰于1853年4月抵达“天京”,东王杨秀清与其有书函往来。江苏巡抚得讯后,为此深感紧张,也特别行文照会英美两国领事。以下是当时三方来往的书信资料
①希念两国通商和好已久,今商民被扰,贸易不通,希速发火轮来江剿击
②尔远人顾为藩属,天下欢乐。既忠心归顺,是以降旨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
③来书言语无状,不能理会,中国即准吾通商,则无论何人,有损我商务,我国准以兵戈从事。
三段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孙中山说:“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
A.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
B.建立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主张民族独立
英国学者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受“美国的爱国者”的影响,英国出现了 ①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②“光荣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③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④英国议会的选举制度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Ⅱ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 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 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 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这反映出西周向东分封的主要目标是( )
A.分邦建国,以藩屏周
B.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D.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 ……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后来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当时中国的史实指出其依据。
材料三: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这两次虽貌似成功但事实上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
(3)材料三中“照搬他国制度上的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