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两种解释框架引人注目。那些最先使用市场机制和“看不见的手”等术语来解释说明18、19世纪英国经济史的人,简称“斯密派”,而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权力和“看得见的手”的人,简称为“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例,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同意“斯密派”。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价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观点:同意“马克思派”。史实: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 另: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此题考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即市场和计划手段在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作用,要求运用英国工业革命相关史实来评论、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这类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该类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准确,表述成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查看答案

1947年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长,并为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多次加以修订。以下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为其建立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苏联是创始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其常设机构

④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的事件是

A.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B.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D.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