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李鸿幸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李鸿幸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知猛然打响,在中曰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弦兵的同样梦想,李鸿幸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波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

 

 

(1)中国的洋务运动(或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日本明治维新(或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原因:李鸿章权倾朝野,在参政、决策等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马关条约》的签订,作为封建官僚,他的言行必然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清朝统治的悲剧酿成了他个人的悲剧。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看法: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 【解析】 试题(1)抓住时间是在19世纪,主题是近代化,也即工业化,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在中国指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的机器工业和筹划近代化的海军,办新式学堂;而在日本1868年明治政府进行了明治维新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原因的分析要把握基本的观念就是从李鸿章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来分析。清朝统治的腐朽,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再加上其地主阶级官僚的身份,早就了李人生悲剧。个人的命运总是难以与时代抗衡。基本看法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也好,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7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选出了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材料二  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战后和平运动的主题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在防止核战争方面有何新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条文: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两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

 

查看答案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唐朝工商业分布图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越礼),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四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

——摘编自凤凰财经网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变化。综观古今,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