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宋代道德教化的通俗化与普及化 B.宋代儒学走向哲理化和思辨化
C.道德教化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开始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下面方框内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
A.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B. 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
C. 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
D.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