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摘编自《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面的革命成果,并指出新时期我国在“民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材料旨在说明多极化的发展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D.遏制了霸权主义的膨胀
有学者在评论二战后某一政策时说:“它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由此可推知此政策
A.加快了欧洲各国的联合 B.助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公开了反共制苏的目标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进入苏联。美国政府此举旨在
A.进行文化渗透 B.维护欧美合作 C.改善对苏关系 D.扩大美国出口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B.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C.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D.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初时不承认这些国家真正是不结盟的国家,到后来不但接受他们不与美国结盟,还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国力图扭转对苏劣势地位 B.美国冷战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C.不结盟运动的影响走向弱化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