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唐)吴兢《贞观政耍》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
A.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B.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
C.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
1932年胡佛就世界和美国国内形势曾说:“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变成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由此推理,胡佛
A.反对德国的法西斯专制统治 B.反对政府扩大干预经济
C.支持政府加强控制经济 D.认为经济萧条已得到有效缓解
卢梭说:“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卢梭在此
A.赞赏理性对人类的价值 B.倡导浪漫主义的生活态度
C.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D.强调生命权是人的自然权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
A.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 B.法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这是最早的社会契约思想 D.古罗马法律非常重视私权的保护
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
1948年 | 26个 | 44.8% | 22个 | 37.9% | 10个 | 17.3% |
1957年 | 73个 | 41.5% | 73个 | 41.5% | 30个 | 17% |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