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制度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下列有利于这一时期“平民”崛起的因素是
A.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完善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他把法家“尊主卑臣”的政治理念与先秦儒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的人伦思想相融合,建构起了以君、臣、民的关系为核心的封建道德标准。这一思想家还主张
A.“春秋大一统” B.知行合一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战国时某思想家曾比喻:若小孩不慎跌入井中,路过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他抢救孩子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据上述材料推断,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上述政治制度的作用不包括
A.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B.推动了西周文化传播
C.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图中②处文明古国曾产生过什么文明成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佛教,产生于图中处。
材料二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
——马克思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三 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往返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常伴于他们的路途中。那些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3)材料中的“使者”指谁?除了此项贡献外,他们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试举一例。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