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出现许多变法和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回答下列小题 1.《史记·商君传》中...

中国古代出现许多变法和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回答下列小题

1.《史记·商君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2.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

A.国家积贫积弱 B.割据势力太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C.相权过大,皇权受到威胁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受到冲击

4.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募役法”共同作用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限制土地兼并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增加耕地面积

 

1.B 2.B 3.A 4.A 【解析】 1.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按照军官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塞私门之请”等移风易俗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无主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故排除D,B符合题意;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土地分永业田和口分田,并非全部归农民所有,故A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并不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也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3.北宋时期,国家财政困难,百姓负担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北方和西北面临少数民族威胁,故国家积贫积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历史背景,故A符合题意;北宋初期,通过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割据势力太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分割相权,皇权得到加强,故C不符合题意;宋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表述不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积贫积弱的状况,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可见“青苗法”和“募役法”共同作用是增加政府的收入,故A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并不限制土地兼并,故B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将兵法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故C不符合题意;“青苗法”和“募役法”都与扩大耕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经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回答下列小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西汉时期发明的具有翻土、灭茬、开沟、起垄功能的工具是

A. B.

C. D.

3.中国是瓷器大国,中国瓷大量出口至迟始于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4.宋代城市商业较前代最大的变化是

A.受到政府鼓励

B.均用纸币交易

C.开始纳税

D.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思想家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耀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主张获得思想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查看答案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列举新时期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湘赣边区的农民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就当时而言,苏维埃的确是农民最喜欢的政府。

——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革命”的直接任务和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简述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喜欢苏维埃政府的理由。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标准,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拥护门第”的选官制度及其弊端,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