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导致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的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三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78年 | 1992年 |
公有制经济 | 全民所有制经济 | 80.8% | 51.4%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19.2% | 35.0% | |
私有制经济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 0 | 5.8% |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2)分析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有效的革命办法是什么?采用这些办法的中国社会基础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哪些思想?
20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两部宪法,对中国政治近代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该《宪法大纲》只有“君上大权”一章,后附臣民权利义务。拟定者申明《钦定宪法大纲》的宗旨:认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大纲条款中把“君上大权”放在首位,赋予“臣民”的权力十分有限。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2》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宪法名称 | 背景 | 国家元首 | 国家权力 | 公民权利 |
《钦定宪法大纲》 |
|
| 皇帝独揽大权,但立法、行政、司法权有所分离 | 给予臣民极为有限的权利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民国成立 | 总统 |
|
|
(2)如何评价这两部宪法?
(3)在“猿(袁)之天下”,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努力和奋斗?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州哪些历史现象?“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这些人靠什么生活?
(2)我国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明清时期对内、对外采取怎样的商业政策?实施这些政策的后果如何?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四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材料二和材料四存在怎样的矛盾?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