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

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

A. 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

B. 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C. 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 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C 【解析】 清代皇权行使和皇位继承以及亲王摄政等事项均不允许大臣干预谈论,说明皇权进一步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A;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我国西北、中原乃至长江流域的隋唐墓葬中普遍出现骏马、骆驼和胡人等塑像如下图,而宋以后的墓葬则几乎绝迹。这主要是由于

A. 西北战乱的频繁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瓷器制造的繁荣

D. 丝绸之路的兴盛

 

查看答案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 “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查看答案

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8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10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问:

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

3)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

 

查看答案

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从老牌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动乱,莫过于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E.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四卷)

(1)所谓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是指什么?

(2)概述二战后的史实来证明此人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