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议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表示:“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流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反映出李鸿章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致力于维护主权的完整
C. 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
D. 放松了对日本的军事防备
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 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由此体现新文化运动
A.崇拜西方文明的科学性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宣传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社会等级森严
C. 徭役比较繁重
D. 厉行抑商政策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