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A. 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 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 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 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日内瓦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印支半岛和平,确认了三国的民族权利,但是关于朝鲜问题,中国虽然也尽了努力由于受到美国代表的阻扰,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这些做法
A.是大国协商解决争端问题的尝试
B.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C.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
D.表明中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种决定为事实上的判例法。据此可知
A. 罗马法体系完备,程序严谨
B. 罗马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
C. 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D. 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
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 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议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表示:“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流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反映出李鸿章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致力于维护主权的完整
C. 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
D. 放松了对日本的军事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