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1)背景: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2)作用: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变,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 【解析】 (1)背景:根据“由于外侵内战”得出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根据“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得出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根据“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得出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根据所学可知,梁漱溟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2)作用:根据“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农业科技”得出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得出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局限性,可从梁漱溟受到当时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局限,因此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史学界有如下几种阶段划分:

(1)1840年—1895年

(2)1895年—1927年

(3)1927年—1949年

(4)1949年—今

根据以上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进行阐释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查看答案

由下图可知

A.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B.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A. 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 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 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 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