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C 【解析】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实质上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这一措施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税制改革,不是商业政策,A错误;材料中税制改革有利于土地制度变化,不是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B错误;单纯从税制改革不能说明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 礼仪

B.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 风俗

D. 贡赋

 

查看答案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编自(法)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系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下》

(1)归纳材料一、二中君臣观的共通之处。分析这两种君臣观本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中的君民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君民观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摘编自(意)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1)材料一中的两幅面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它们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