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八十万党员,孟什维克有二十万。布尔什维克到1917年4月仅有八万人,那时列宁等党的领导人有的在国外,有的在流放地,在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情形导致了二月革命后
A. 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
C. 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暴力夺权的迫切性
D. 政党纷争导致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延续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 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 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
1819年 |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
1828年 |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
1834年 |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
1852年 |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都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都是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D.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