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D细胞内,产生“工程菌”的示意图。所用的载体为质粒A。若已知细菌D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质粒A导入细菌后,其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能表明目的基因已与运载体结合,并被导入受体细胞的结果是
A.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繁殖的细胞
B.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细菌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都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C.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育基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D.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育基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为何?
A. BamHI和EcoRI;末端互补序列—AATT—
B. BamH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
C. EcoR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
D. BamHI和BglII;末端互补序列—GATC—
某种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是:
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请回答:(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形状是由———对基因控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和体的基因型是————————————。(3)紫花形成的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推测两个亲本白花植株杂交 组合(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和亲本的_______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 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原因是F1在_____________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形状,每对相对形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 表现型共有_________种,其中纯和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种,杂合基因型共有_______种。
(4)从F2 代起,一般还要进行多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中,出现了一只黑身雄果蝇。假如已知黑身是隐性性状。请设计实验,判断黑身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一代表现型为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后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a控制着,下表是关于果实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
实验组 |
亲本表现型 |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红果 |
黄果 |
||
1 |
红果×黄果 |
492 |
504 |
2 |
红果×黄果 |
997 |
0 |
3 |
红果×红果 |
1511 |
508 |
(1) 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这一结论如果是依据实验2得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依据实验3得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3个实验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