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12分)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够固氮,而禾本科植物不能。所以在农业实践中,将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间作以提高禾本科植物的产量。研究发现产量提高与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有直接关系,为探究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豆科植物固氮反应能产生氢气,且氢气被土壤吸收。
供选材料:豆科植物苜蓿苗,禾本科植物小麦苗;灭菌的沙子,普通土壤。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71. 若假设成立,完成右表
|
植物名称 |
种植的基质 |
实验结果(有无氢气) |
实验组 |
|
|
|
土壤 |
无 |
||
对照组 |
|
|
|
|
|
实验结果:实验组土壤中无法测得氢气,其余见上表。
[实验二]为探究氢气通过何种途径被土壤吸收,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氢气被土壤中的细菌吸收。
供选材料:苜蓿苗,普通土壤,抗生素(根瘤菌不敏感),杀真菌剂,2,4-D,萃乙酸。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72. 针对假设在实验中除了选择 和 分别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栽培苜蓿苗,还需使用 的土壤栽培苜蓿苗作为对照。
73. 若假设成立,针对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结果: 。
[实验三]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氢氧化细菌)是否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继续探究
假设:氢氧化细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供选材料:1.2m×2m的实验田,小麦种子,氢氧化细菌菌株A1,B1,C1,D1,E1;非氧化细菌菌株A2,B2,C2,D2,E2;大肠杆菌。
实验方案:用不同的菌株分别拌种,种植在实验田中,一段时间后记录小麦初生菌的相数据。
实验结果:平均胚根长度(mm),根相对生长(%)。
A1:平均胚根长度13,根相对生长163; E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D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B1:平均胚根长度30,根相对生长375;
C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C1:平均胚根长度12,根相对生长150;
D1:平均胚根长度33,根相对生长4.63; E1:平均胚根长度20,根相对生长250;
A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B2:平均胚根长度3,根相对生长38;
大肠杆菌: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74. 针对假设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合适的表格表达。
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的结果可见,土壤中的氢氧化细菌在促进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十一)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11分)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
66. 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1代中的 。
67. 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是 性遗传病。
68. 若Ⅲ-14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患甲后的概率是 。
69. 假定Ⅲ-11与Ⅲ-15结婚,若a卵与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Ⅳ-16患两种病,其基因型是 。若a卵与b精子受精,则发育出Ⅳ-17的基因型是 ,表现型是 。
若Ⅳ-17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不患病的概率是 。
70. 采取 措施,可估计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并提出预防措施。
(十)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问题。(10分)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61. 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 。
62. 上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 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甲烷细菌的生长状态最能由试管 代表。
63. 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成分 |
葡萄糖 |
KH2PO4 |
MgSO4 |
NaCl |
CaSO4 |
CaCO3 |
琼脂 |
蒸馏水 |
含量 |
10g |
0.2g |
0.2g |
0.2g |
0.2g |
5g |
3.5g |
1L |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数目比刚接种时 ,主要原因是: 。
幽门螺杆菌形态如右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64. 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pH在1~2之间,但胃粘膜的粘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
65. 依据第十题中信息分析幽门螺杆菌是否属于古细菌? 。
原因是 。
(九)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56. 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57. 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 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90至2000年间3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58.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
种群A |
种群C |
||||
规模 |
t(%) |
w(%) |
规模 |
t(%) |
w(%) |
|
1900 |
46000 |
5 |
1 |
1000 |
5 |
1 |
1920 |
45000 |
5.5 |
1 |
850 |
7 |
1 |
1940 |
48000 |
7 |
1 |
850 |
9 |
0.8 |
1960 |
44000 |
8 |
1 |
800 |
12 |
0.6 |
1980 |
42000 |
6 |
1 |
600 |
10 |
0.8 |
2000 |
40000 |
5 |
1 |
550 |
11 |
1 |
59. 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 。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60. 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 ;种群规模与基因 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八)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9分)
52. 写出图中A、B的名称:A 、B 。
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时,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
53. 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
。
54. 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
55.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A的调节效应是 A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其意义在于 。
(七)分析有关基因表达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取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右图。
45. 基因1~8中有一个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则该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 。
46. 图所示细胞中功能最为近似的是细胞 。
A.1与6 B.2与5
C.2与3 D.4与5
47. 判断图中细胞功能近似程度的依据是 。
48. 现欲研究基因1和基因7连接后形成的新基因的功能,导入质粒前,用限制酶切割的正确位置是 。
49. 右上图是表达新基因用的质粒的示意图,若要将新基因插入到质粒上的A处,则切割基因时可用的限制酶是 。
A. Hind Ⅲ B. EcoR I
C. Eco B D. Pst I
50. 新基因与质粒重组后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概率很小,因此需进行 ,才能确定受体细胞已含有目的基因。
51. 在已确定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中,若质粒的抗青霉素基因缺失了两个碱基,将这样的受体细胞接种到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该细胞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抗青霉素基因不能转录 B.基因1和7没有表达
C.基因1和7不能连接 D.质粒上的酶切位置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