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椒花蛾白天栖息于树干上,夜间活动。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椒花蛾的身体和翅大多是带有斑点的淡灰色,它们和树干上的地衣颜色一致,借此可逃避鸟类的捕食。暗黑色的椒花蛾也有,但极少见。1845年在英国的工业区发现了一只暗黑色的椒花蛾,以后在各工业区都陆续发现了暗黑色椒花蛾,并且越来越多。到1898年,各工业地区暗黑色椒花蛾的数量大大超过灰色椒花蛾,比例可达98%以上。为什么暗黑色椒花蛾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年比例增加呢?为解开这个谜,科学家对此做了野外生态学观察,结果如下表:(椒花蛾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回收率)
地区 |
灰白色蛾 |
暗黑色蛾 |
||
释放数 |
回收数 |
释放数 |
回收数 |
|
伯明翰(工业污染) |
64 |
25% |
154 |
53% |
多塞特(非工业污染) |
393 |
13.7% |
406 |
4.7% |
请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解释椒花蛾黑化现象:
(1)1845年,稀有的黑色椒花蛾是通过___________产生。
(2)1845年至1898年间工业区黑色椒花蛾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控制黑色体色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呈现出___________的趋势。
(3)野外观察的实验结果,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椒花蛾黑化的过程是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这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5)黑色椒花蛾的形成并不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
(6分)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继续繁殖两代(I和II),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分析:
(1)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I)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____________,另一条链是________________。
(2)将第一代(I)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请参照上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右图中标出
某基因的一个片段在解旋时,a链发生差错,C变为G,该基因复制3次后,发生差错的基因占全部基因的
A.100% B.50% C.25% D.12.5%
关于转运RNA和氨基酸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都可由几种tRNA携带
B.每种氨基酸都有它特定的一种转运RNA
C.一种 tRNA 可以携带几种结构上相似的氨基酸
D.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将它带到核糖体上
有一种脑啡肽是从高等动物脑中分离出的多肽,它由:酪氨酸(UAC)、甘氨酸(GGA)、甘氨酸(GGA)、苯丙氨酸(UUC)、甲硫氨酸(AUG)共五个氨基酸组成。动物的基因在控制合成这种多肽的过程中所需的核苷酸有多少种
A.30 B.15 C.8 D.4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