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根据多年对豌豆等植物性状遗传的研究,通过假说演绎的方法提示了遗传学的两条基本规律。
B.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眼色性状遗传的分析,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
C.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对解释生物性状的稳定性遗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如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和免疫排斥,目前临床通过使用 抑制
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EK细胞来源于囊胚期的 细胞或胎儿的原始性腺,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_技术得到重组细胞后再进行相应处理获得。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___________,可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人们发现小型猪的器官可用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但小型猪器官表面的某些抗原决定簇仍可引起免疫排斥。目前,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对小型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导入小型猪基因组中的一些调节因子属于基因工程中的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
(4)基因工程技术还可用于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包括____ _______两种方法,采用的载体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 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
的培养基,并在 条件下培养。
(3)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 处理。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
条件下进行。
(4)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一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 ,应当怎样操作?
(5)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 ,应该保持 等不变(至少答两项)。
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乙是对甲图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A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若甲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
(2)乙图中牛属于 营养级,如果对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种群特征是 。该图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 __关系,使其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丙图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_______。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 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 。
(4)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氨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使患者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中会变成黑色而得名。
(1)图1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乏酶①会同时患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在人群中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频率是1.89×10-3,现有一正常女性其父母正常,其弟是苯丙酮尿症患者,她与一个男性结婚,生育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的几率是 。
(3)图2是一个尿黑酸症家族系谱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①该缺陷基因是 性基因,在 染色体上。
②如果Ⅲ8同时还患有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那么Ⅱ3和Ⅱ4生一个只患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 。
③现需要从第Ⅳ代个体中取样(血液、皮肤细胞、毛发等)获得该缺陷基因,请选出提供样本的较合适个体,并分析选与不选的原因。
④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可利用该目的基因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采用 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