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8分)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土壤中水分经...

(8分)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方式是         作用,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植物体内水分经⑩过程散发到外界的方式叫          作用。

(2)若遇低温天气,将严重影响⑥过程的进行而对①过程的影响很小,这充分说明                                。大雨之后,农田渍水过多、过久会严重影响⑥过程的完成,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代号)生理过程受阻。

(3)若该图表示的植物为马玲薯,其根细胞能够进行的过程有             (在①~⑨中选填代号)。

(4)在温室中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其原因是,一方面农家肥含有               ;另一方面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降解时会             

 

(1)渗透  液泡  蒸腾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⑦      (3)①⑥⑦⑧                                               (4)多种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产生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解析】考查植物代谢的有关知识。 (1)水分吸收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水分散失的方式是蒸腾作用。 (2)⑥过程表示矿质元素的吸收,①过程表示水分的吸收。温度降低对二者的影响不同,说明二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同时消耗能量ATP。ATP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水淹过久,土壤中O2含量下降,有氧呼吸过程严重受阻。 (3)马铃薯的根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所以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①⑥⑦⑧。 (4)农家肥中富含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能植物被根系吸收,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能够被植物利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 F3中表现有芒植株的比例为(    )

A.1/6      B.1/4     C.3/8     D.1/8

 

查看答案

酶A、B、C是大肠杆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该菌因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突变体

突变体a(酶A缺陷)

突变体b(酶B缺陷)

突变体c(酶C缺陷)

化合物乙

不生长

不生长

生长

化合物丙

不生长

生长

生长

由上可知:酶A、B、C在该反应链中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

       A.酶A、酶B、酶C                              B.酶A、酶C、酶B

       C.酶B、酶C、酶A                   D.酶C、酶B、酶A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

B.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呼吸作用

C.根尖表皮细胞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相等

D.各种矿质元素进入根尖表皮细胞需要同一膜载体的协助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的结果将造成不同细胞间蛋白质种类的差异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于生物体是有害的

C.细胞凋亡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有着重要作用

D.癌变是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查看答案

从成分、功能方面将细胞器进行分类,不合理的是(    )

A.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B.可以产生[H]和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C.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D.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