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CR技术从某种生物的基因组DNA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 ( )
A. 有已知脱氧核苷酸序列的目的基因片段,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B. 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C. 有耐高温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催化
D. 加入足够数量的DNA连接酶进行指数式扩增
限制酶MumⅠ和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分别是—C↓AATTG—和—G↓AATTC—。如图表示目的基因,下图表示四种质粒,其中箭头所指部位为酶的识别位点,质粒的阴影部分表示标记基因,适于作为目的基因运载体的质粒是 ( )
如图表示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对图中物质a、b、c、d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而成的结构
B.要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可以用同种b切割a和d
C.c连接双链间的A和T,使黏性末端处碱基互补配对
D.若要获得未知序列的d,可到基因库中寻找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载体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
C.若检测培育的抗虫棉花是否成功,可接种相应的害虫观察其生活状态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8分)为了探究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1)实验分甲、乙两组,每组至少取3只青蛙。
甲组:青蛙+注射物质X溶液(用青蛙的生理盐水配制,即0.65%NaCl溶液)
乙组:青蛙+注射 0.65%NaCl溶液(青蛙的生理盐水)
(2)检查两组(每只)青蛙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观察值的记录并求每组的平均值。
(3)适宜环境中饲养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青蛙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求每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
①实验目的: ▲ 。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 。
③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 。
(9分)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关键多效基因IPA1。研究发现,基因IPA1发生突变后,会使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克表示的一千粒种子的重量)增加,同时茎秆变得粗壮,增加了抗倒伏能力。实验显示,将突变后的IPA1基因导入常规水稻品种,可以使其产量增加10%以上。下图表示该水稻新品种的简易培育流程,据图回答:
(1)上图所示流程中步骤①是实验所用技术的核心步骤。此步骤使 ▲ 和 ▲ 构
成重组质粒。
(2)将重组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之前,常用 ▲ 处理该细菌,以增加该细菌 ▲ 的通
透性。
(3)每个含突变基因IPA1的重组质粒中至少含 ▲ 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4)④过程应用的主要生物技术是 ▲ ,原理是 ▲ 。在该技术过程中,以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诱导 ▲ ,才能得到水稻新品种植株。
(5)从变异类型上分析,该水稻的新性状的出现应该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