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10分)右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

(10分)右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之外还有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数量增多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说明: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_______倍。;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9分)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

观察对象

染色剂

实验结果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苏丹Ⅲ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毗罗红甲基绿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__________(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_________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____。

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查看答案

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说明: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