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过选育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 ,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 不变。
(2)下图表示水稻一个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若用EMS溶液浸泡处理水稻种子后,该DNA序列中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均带有了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请绘出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
ATCCCGTAATAGGGCATT EMS溶液浸泡处理后DNA复制
(3)水稻矮秆是一种优良性状。某纯种高秆水稻种子经EMS溶液浸泡处理后仍表现为高秆,但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秆植株。请简述该矮秆植株形成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水稻品种经处理后光反应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这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在叶肉细胞内控制光反应酶的相关基因可能分布于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中。
(5)已知水稻的穗形受两对等位基因(Sd1和sd1、Sd2和sd2)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并表现为基因互作的累加效应,即:基因型为Sd1__Sd2__的植株表现为大穗,基因型为sd1sd1Sd2__、Sd1__sd2sd2的植株均表现为中穗,而基因型为sd1sd1sd2sd2的植株则表现为小穗。某小穗水稻种子经EMS处理后,表现为大穗。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大穗品种,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表明,某些水稻种子经甲磺酸乙酯(EMS)处理后,DNA序列中部分G—C碱基对转换成A—T碱基对,但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对两点)
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四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
实验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2:2:1:1
实验4: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 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
(2)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和 。
(3)实验3中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 和
(4)实验4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 ,共有 种基因型。
(5)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 。
下图所示:甲图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图。乙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丙图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该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适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假如呼吸底物和光合产物都是葡萄糖)
(1)甲图如果AB=BC,则A点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
的葡萄糖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甲图中酵母菌换成小鼠,
则在右图中画出小鼠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2)乙图中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对应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二倍的点是______________。
(3)影响图丙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若图丙中a曲线CO2浓度为0.08%则B点将会 移动(填“不”、 “向左移”或“向右移”)。
(4)由图乙可知,40℃时,植物体 (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A点时的状态可用图丙中 (填字母)点表示。
(5)除了温度外,还能影响丙图a曲线的主要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项)
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成分(ml/l) |
Na+ |
K+ |
Ga2+ |
Mg2+ |
Cl- |
HCO3- |
有机 |
蛋白质 |
|
① |
② |
142.0 |
5.00 |
25.00 |
1.50 |
103.00 |
27.00 |
6.00 |
16.00m] |
③ |
147.00 |
4.00 |
1.25 |
1.00 |
114.00 |
30.00 |
7.50 |
1.00 |
|
④ |
10.00 |
143.00 |
2.50 |
10.45 |
25.00 |
11.00 |
- |
47.00 |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会导致③的增多
C.④中的CO2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越3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代表传出神经 B 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 M代表效应器 D S代表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