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泰晤士报》2005年9月9日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造了具有3个遗传父母的人类胚胎。他们试图通过这项试验防止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这项技术的实施过程主要是:医生从有线粒体缺陷的女子体内取出一枚卵子,将卵子与她丈夫的精子受精。然后,医生取出含有这位母亲和父亲遗传物的“原核”,再将它们注入到来自另一个母亲的去核的卵子里。则该重组细胞( )
A.不含线粒体 B.共有46个DNA分子
C.共有4种核苷酸 D.含2个染色体组
下面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 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
B.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利动植物病毒的DNA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D.有质粒4将目的基顺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右图表示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分解的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mol谷氨酸分解为1mol氨基丁酸和1molCO2)。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曲线1肯定表示谷氨酸的浓度变化
B.曲线2表明,在该条件下谷氨酸在大约 25分钟时完全分解
C.如果曲线2、3、4代表不同酶浓度下的酶促反应,则曲线2代表的酶浓度高于曲线3和曲线4代表的酶浓度
D.如果曲线2、3、4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曲线,则曲线2代表的温度高于曲线3和曲线4代表的温度
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现有一DNA片段为,经亚硝酸盐作用后,若链①中的A、C发生脱氨基作用,经过两轮复制后其子孙代DNA片断之一为( )
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中心粒移向两极
B.甲所示的2的分裂
C.细胞板形成
D.甲所示的1的产生
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7℃、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 ②温度设置不合理 ③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