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用以进行杂交实验可以得到下列四组实验结果。若甲性状为显性,用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的实验组是 ( )
①♀甲×♂乙→F1呈甲性状 ②♀甲×♂乙→F1呈乙性状
③♀乙×♂甲→F1呈甲性状 ④♀乙×♂甲→F1呈乙性状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右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两种细胞分别拥有上表特征,从表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特征 |
细胞Ⅰ |
细胞Ⅱ |
细胞壁 |
有 |
有 |
核糖体 |
有 |
有 |
细胞核 |
无 |
有 |
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
有 |
无 |
细胞呼吸 |
有 |
有 |
A.细胞Ⅰ是原核细胞,可能是蓝藻
B.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C.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D.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要晚
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嘌呤脱氧核苷酸
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连接酶
D.图中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和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和35S,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A.3/4和0 B. 3/4和1 C. 1/4和0 D.1/4和1